创意金融

标题: 「实务研究」 简析“呗”类产品对信用卡业务的影响(三) [打印本页]

作者: 办卡提额    时间: 2019-10-30 11:25
标题: 「实务研究」 简析“呗”类产品对信用卡业务的影响(三)
《金卡生活》杂志
中国银联 主管主办
理论研究 实务探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作者供职于中国银联重庆分公司
责任编辑 | 葛辛晶
编者按:2015年4月,主打年轻用户的蚂蚁花呗产品上线,凭借在天猫、淘宝两大线上消费平台,以及线下商户的逐步覆盖,蚂蚁花呗业务规模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本文以蚂蚁花呗为样本,将梳理其产品,讨论其发展模式,分析其对银行信用卡及银行的影响。
01
蚂蚁花呗对银行的影响
商户和场景被侵蚀。蚂蚁花呗推广初期,线下商户的支持率不高,但支付宝通过花呗的红包营销补贴和功能调整,在拓展大量C端用户的同时,快速打通了线下商户。由于大量支付宝个人收款码的存在,当前线下受理蚂蚁花呗的商户数量已高于可受理信用卡的商户数量,且交易额度在逐渐提升。而银行对商户的掌控度越来越低,尤其是大量的二维码收单商户掌握在聚合服务商手中,且银联二维码交易活跃度过低,长此以往,银行将彻底失去对二维码收单商户的掌控。另一方面,支付宝通过与政府签订合作协议,着力建设百货、交通出行、医疗、教育等商业、民生和政务领域场景,可以快速实现蚂蚁花呗用户的渗透。银行业对场景的建设,虽借助移动支付便民工程有所起色,但仍处于重视程度不够、覆盖面不高阶段,推进效果有限。随着用户习惯形成,银行在受理端的市场份额进一步下降。
分流信用卡用户。蚂蚁花呗的用户主体是首次使用信用消费的年轻人,这部分用户有着较强的成长性和品牌的忠诚度,且活跃用户大部分会将蚂蚁花呗作为线上线下支付的第一选择。随着用户收入的提升和消费习惯的养成,蚂蚁花呗的授信额度和消费额度会进一步提升,从而进一步挤占信用卡的消费,分流信用卡的用户。目前蚂蚁花呗与信用卡用户的重复率约为25%,可以预见,随着用户的进一步拓展和自身用户的成长,二者重复率将快速提升。
交易量增速下降,收入增速降低。信用卡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利息收入,包含消费分期的收入和手续费等。随着信用卡的用户被蚂蚁花呗分流,受理信用卡的线下商户和场景被支付宝挤占,信用卡的交易量增速将下降。事实上,银联网络中信用卡的交易笔数同比增速在2015年后持续下降2018年,银联网络实现信用卡交易笔数119.3亿笔,同比分别增长14.0%,虽然增速较2017有所提升,但离历史同比最高增速超30%,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影响银行核心业务。一直以来,商户的收单业务并非银行的重要收入来源,银行重视程度不够。而网络金融的发展已经对传统银行业全面冲击。从银行“存、贷、汇”三个核心业务上,存款线上有支付宝的余额宝、财付通的理财通等,它们不设最低门槛,收益比一年期的银行存款高。贷款线上支付宝的蚂蚁花呗等同于信用卡,蚂蚁借呗等同于小额贷,基本可以满足用户小额、短期的消费贷款需求。汇款线上,在无现金普及后,人们主要都使用微信、支付宝为主的移动支付工具转账,全面替代现金和银行卡,银行被第三方支付“脱媒”。
目前银行仍普遍忽视线下商户的受理,尤其是支持银联二维码支付的商户,大量掌握在非银行支付机构、聚合支付服务商手中,银行在收单市场的话语权越来越弱。长期来看,蚂蚁花呗对银行贷款业务有越来越大的替代作用,另一方面,脱离了与商户、大客户的业务合作,势必会影响到银行的存贷业务。
02
应对策略
银行的应对策略。一是加大虚拟信用卡的拓展。虽然银行信用卡受到了蚂蚁花呗为首的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但信用卡整体市场还有不少的成长空间,截止2018年三季度,我国人均信用卡持卡量仅为0.47张,信用卡人均持卡量不足美国的十分之一,信用卡在中国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为了能在与蚂蚁花呗等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银行应加大虚拟信用卡的拓展力度。一方面通过自身发行的虚拟信用卡简化发卡流程,提升用户体验;另一方面,加大与网络金融机构联合推出虚拟信用卡的合作范围,在符合监管政策前提下,触达到更多与场景密切关联的用户,服务更多长尾用户,形成竞争优势。
二是高度重视商户和场景建设。受理层面的商户和场景始终是保证银行信用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失去对商户和场景的掌控,产业发展将无从谈起。银行应重视商户的拓展和维护,通过协议和外包等方式,加大对商户的掌控,尤其要加大二维码商户的收单掌控,提升在商户端的话语权。另一方面,银行应集中各自在政府合作、场景资源方面的优势,建设符合银行业统一标准的支付场景,通过营销等手段培养用户习惯,对标支付宝、微信,把握住场景这一重要入口,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三是协同发展用户。依托于线上消费和社交平台,支付宝、微信对用户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单从蚂蚁花呗用户的总量和品牌忠诚度而言,已不是单个银行信用卡可以撼动。作为利益共同体,唯有各银行、银行与银联抱团取暖,形成合力,才可获得竞争优势。一方面银行信用卡发卡侧结合自身优势,培养用户;另一方面各银行应该充分将银行业统一标准App“云闪付”与本行手机银联App协同发展,加强“云闪付”和银行手机银行间的相互引流,实现合作共赢。
四是持续权益建设。相较于蚂蚁花呗,银行信用卡的卡权益一直是获客和培养用户的有力武器。各银行应不断加大权益方面的建设,并推出覆盖更多用户乃至长尾用户的权益,例如招商银行周三五折、交通银行最红星期五等普惠式权益。另一方面,通过高端权益,培养用户忠诚度,服务于高成长型用户。
五是完善信贷产品,服务长尾客户。根据市场的客户反馈,10万元以下的贷款规模,更多客户不愿意到银行借款,主要是因为银行手续太麻烦,转为通过P2P或者亲戚朋友借款。而在10万以下的消费贷款市场里,是客户需求最大的长尾市场(表5)。这部分客户正是蚂蚁花呗、蚂蚁借呗的主要服务群体,如果银行不健全信贷产品,将失去这部分用户中信用卡无法覆盖的绝大部分。
表5 贷款客户和供应分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蚂蚁花呗与银行信用卡的竞争中,银联作为银行卡组织,需要充分抓牢银行这一核心合作伙伴,向产业各方赋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统一战线,才能赢得市场份额。一是要协同银行手机银行用户发展,提升云闪付用户量,并在“云闪付”上推出类似于蚂蚁花呗的消费信贷产品;二是与产业各行合作,巩固并加强重点场景和商户的受理;三是积极服务于银行收单业务,实现线下商户银联二维码覆盖;四是争取公平、安全、有利的监管政策。
作为一款实际上是对标银行信用卡的消费信贷产品,蚂蚁花呗从2015年上线以来,C端、B端快速增长。利用自身淘宝、天猫平台优势,依托支付宝的巨大用户量,实现了最初的用户积累。其后支付宝依托自身生态优势,借助强大的营销和地推投入,实现了线上线下场景的打通,并将蚂蚁花呗持续输出到其他线上平台。随着支付宝自身放弃社交属性向支付属性转变,蚂蚁花呗在用户端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面对监管和市场反馈的压力,蚂蚁花呗快速应对,扬长避短,实现了服务长尾用户的定位,并快速占据市场份额。
当前,消费信贷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主要有三部分竞争主体:一是互联网金融公司依托自身平台推出的消费信贷产品,如蚂蚁花呗、京东白条、苏宁任性付等。这部分要求是以拥有自身场景为前提,其中只有蚂蚁花呗打通线上线下场景,占据着绝对竞争优势。二是银行信用卡业务及创新延伸而来的银行单独发行的虚拟信用卡,这部分可与传统信用卡一并考虑。三是互联网金融公司联合银行发行的虚拟信用卡,这部分由银行发卡,互联网金融机构负责运营,属于消费信贷的变形,且尚未形成规模和竞争优势。
可以预见,凭借在天猫、淘宝两大线上消费平台垄断地位,线下商户的覆盖和线上购物向三四城市下沉,蚂蚁花呗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同时,蚂蚁花呗将不断试探提升授信额度和消费额度,进一步扩大用户覆盖面。
面对竞争,银行只有充分认识到商户和场景的重要性,积极完善自身产品和服务,抱团取暖,充分与银联协助,才能形成对抗支付宝的竞争实力,稳固占据市场一席之地。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光临 创意金融 (https://www.vipjinro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