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金融

标题: 京东集团副总裁区力:从白条进化史看信用卡数字化新逻辑 [打印本页]

作者: 网贷快讯    时间: 2019-11-4 11:15
标题: 京东集团副总裁区力:从白条进化史看信用卡数字化新逻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近两年来,商业银行信用卡“冲规模”成行业一景。
在不少商圈及购物中心,办信用卡送拉杆箱、送积分、送话费、送保险、送优惠券等五花八门的开卡“豪”礼让人眼花缭乱。
信用卡是个人贷款业务的最佳载体,中国现存的产品形态已覆盖除房贷以外的大部分信用贷款场景,加之信用卡门槛低、接受度高,信用卡因而成为金融机构在撬动个人贷款业务的“杠杆”。
据2019年6月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9)》显示:十年以来,我国信用卡发卡量从1.86亿张增长到9.7亿张,2018年同比增长22.8%,信用卡交易总额从3.5万亿元增长到38.2万亿元,翻了10倍以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片来源:《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9)》
蓝皮书显示,商业银行信用卡扩张进一步提速,交易额、活卡率以及人均持卡量等方面在2018年的增速均处于5年来的最高水平。数据显示,2018年信用卡活卡率达73.2%,人均持卡量0.7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片来源:《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9)》
随着技术和模式的双重演进,信用卡办理业务从线下延伸至线上。借助线上渠道,银行在各大流量池中“广撒网,狂捞鱼”,而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巨头们也在紧张地“忙碌”着。
近日,京东数科先是与中国银联达成合作,而后又联手西安区域银行、头部互联网平台成立“菁卡生态联盟”,同时发布了全面数字化运营的“菁卡联盟卡”产品。
从服务全国性银行的“小白卡”到服务地方银行的“京东金融联名卡”,再到即将发布的“菁卡联盟卡”,京东数科在信用卡领域的系列动作,其背后到底有哪些思考?

调转航舵,青出于蓝能否胜于蓝?

正如“京东物流十年磨一剑”的价值观念,在金融这盘棋局中京东同样在不断探寻着边界形态的可能性。
2013年底,乘着互联网金融的东风,京东金融站在电商“巨人的肩膀”之上开始独立运营,大举进攻供应链与消费金融领域,推出“白条”与“京保贝”等代表性产品;2015年,京东金融开始将目光投向Fintech领域;2017年提出“让金融回归金融,让科技回归科技”并逐渐向B2B2C模式转变;2018年9月京东金融正式改名“京东数科”,在业务模式上也开始专注于场景、获客、运营、风控等。
例如,白条等消金业务不仅局限于服务京东商城,也已开始服务于招聘、出行、旅游、汽车等多种场景的头部公司。京东数科还单独成立了一个统管数据的一级部门——智能大数据部,负责整个数据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对于京东数科的种种“动作与变阵”,外界出现了很多解读的声音,监管压力也好,追求估值也罢,这些随即在三个月后得到了数据层面的部分肯定。财报显示,京东数科在2018年实现全年盈利,科技收入占比翻3倍。
对于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推出菁卡计划,京东数科副总裁区力在接受亿欧金融的专访时表示,商业与市场的机会一直存在,但如果不具有消费金融能力与大客群的积累是不能走到市场上的,用户也不会相信资产的质量。“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过早的进入会丧失之后的机会。时机成熟后,小的团队、部门,到最后独立的子公司,才水到渠成。”
对于信用卡行业不断的迭代创新,区力进一步说:“伴随着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与加深,市场上出现了很多的综合诉求,例如信用卡客户与理财客户需要借贷合一的产品。此时‘细分化与综合化相结合,加强细分行业纵向纵深的同时寻求横向的联系’,这是至关重要的。”

搭建“无界联盟”,中小银行信用卡业务能否顺利突围?

上海菁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2月,菁卡的服务被称为“站在银行的后面服务银行”。这家京东数科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利用大数据的优势提升信用卡业务的运行效率。
上海菁卡CEO周铭向亿欧金融透露,以往银行开展业务时所依据的大多是个人的征信报告,各行间的维度单一,缺乏差异性,造成客户的筛选与匹配缺乏效率,而京东所积攒的大量客户标签与客户行为,补齐了传统银行的短板。
据周铭介绍,菁卡的生态布局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在信用卡业务领域的试水1.0阶段,此时更多是跟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合作,帮银行推荐客户;
接下来是参与到信用卡的全流程管理的2.0阶段,此时不仅强调获客能力,而且更多地去注重贷中、贷后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在这个过程当中,客户和场景主要依赖京东数科;
目前正在进行的则是开放平台的3.0阶段,此时菁卡联盟将成长为真正的“连接器”,它关联的不仅是京东数科的场景,还有很多头部的互联网或者其他场景的合作方。
周铭举例说,“比如联合爱奇艺、航班管家、高铁管家等资源,洞察客户行为习惯、想法,更好地覆盖不同领域的客群。”据悉,菁卡现已在爱奇艺的场景中进行了小范围的内测,比如赠送给运动爱好者体育频道会员,通过对这一痒点的精确把控,收获一个长期的平台使用者。
从这样渐进式的变化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在信用卡这一场景下,菁卡在做着这样的一件事:
即验证了京东生态与银行两端之间所搭建的模式的契合可行后,借助银联、银行等平台在品牌、流量、场景、数据、权益五方面的优势,不断地进行“去中心化”的拓展延申与平移复制,实现N对N的对接。

第二轮跑马圈地过后,留下的是繁象还是残景?

由于网点和零售客户数量的关联性,大行在发卡量上往往具有一定优势。从2018年底的统计数据来看,工行累计发卡量超过1.5亿张,在行业内遥遥领先,而新增发卡量最多的是农行,达到了1800万张。股份制银行也表现出穷追不舍的态势,如光大银行新增发卡量超过1500万,同比增速达64.05%。
区力总结道,信用卡行业的演进会经历这样几个不同的阶段:
首先是第一轮的跑马圈地,各银行都大规模地发卡。而后由于长期隐性成本的存在,银行随后便进入调整阶段,开始进行存量管理。在这之后又会是新一轮地跑马圈地时代,不断循环往复。
“现在正处于第二轮的跑马圈地的开端时期,”区力进一步说,“2B较2C标准化的壁垒高,建设周期久,数字化运营并非数字化获客,所有成功的银行如花旗、招商等,其制胜法宝并不是在发卡规模,而是在客户运营和管理方面,它们做到了识别客户诉求后对产品进行精细化匹配。”
区力认为,信用卡行业未来的竞争主要还是依托于场景,但信用卡行业的特殊性在于其前期投入巨大,且经营周期很长,而利用“商户+菁卡+京东”三方共投资源的方式,就能产生1+1+1>3的效果。

群雄并起,问鼎中原

Fintech创企的大部队参差涌现的同时,互联网巨头也在更激烈的厮杀中争抢着更高的排位,不断在市场中演绎出新的画面与格局。
2017年春季,BATJ争先抱紧了国有四大行“大腿”。“建行+阿里,农行+百度,中行+腾讯,工行+京东”,四方割据的格局初现。而从行业万花筒的另一端望去,阿里通过全覆盖应用场景收割用户的交互维度,腾讯利用全天候的小额支付手段等占领用户的使用频率,京东则在寻求数字化金融的生存空间。
互联网巨头独揽大半江山的今天,不能待到流量的红利耗尽再唏嘘畅悔,或许只有追求差异化才能有一定的生存空间。
金融科技的赛道上永远不乏优质的选手。对于市场上“小白卡追赶蚂蚁花呗”的说辞区力表示,京东尊重和欣赏竞争对手,细致到竞对页面的变化、产品结构的调整、客户体验交互,都会进行大量的专业研究和学习。“今天这个行业能够有如此快的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竞争,如果没有优秀的对手出现,我们不会走得这么快。”
如何平衡金融创新与法律风险永远是互联网金融值得关注的命题。摆脱对于金融的依赖仿佛已成为一种风潮席卷着大中型互联网企业,而今年以来对于个人信息数据的强监管严打击也无疑令整个行业噤若寒蝉。
区力表示,早在三五年京东就已经逐渐停止了与数据公司的合作,无论是信用卡数字运营业务还是白条信用卡业务,京东数科所做的仅是在用户与信用卡产品间进行基于行为标签化的推荐和联结,最终对客户的判断选择及授信决定权仍然在银行。
大浪淘沙,数字化科技的蓝海清晰可见。
翻阅京东的时间规划表,无论是白条的进化史还是战略方向的变化,它正向一端连接金融数字化,一端贯通产业数字化的方向迈进。虽怀有连接金融和实体产业的“野心”,但接下来京东所面临的使命依然艰巨,能否扛起数字化金融的大旗,还需时间给我们答案。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光临 创意金融 (https://www.vipjinro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