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年初,一谈论到债权债务问题,总是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各有各的苦衷,各有各的难处。
既有人说“负债还钱,天经地义”,也有人说“乞贷的是孙子,还钱的是大爷”。这个领域,总也不会是一个非对即错的选择题,牵扯到金钱和利益,每每没有情谊,只有“买卖”。
关于消费金融公司贷款利率将被限定在24%上限的消息,引来了无数的争议和讨论。
对债权方而言,利率受控总归是利空消息,对债务人,这个上限依然不及预期。不管怎样,这个领域总算是有约束了,算是一件值得让人拍手称快的事。
新兴网贷平台的经营窘境
当前的网贷平台,已经和曾经的P2P有了本质上的差别,至少有了牌照约束,不是谁有钱就能放贷了,这算是一个比较大的进步。
消费金融公司除了不能吸收公众存款,其他方面跟一些农村中小银行机构甚至没有本质的区别,毕竟很多农村中小银行除了存款也就是放贷业务了,顶多再有一点结算和署理业务。
吃利差成了浩繁网贷平台背后的资方—那些新兴消费金融公司的唯一利润来源,从金融机构进行同业拆借,然后再放贷、收贷,这就是它们的主业。
在没有贷前观察,没有抵质押物,没有担保人的前提下,要把一笔真金白银借给素昧一生的第三人,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风控能力很强的大银行在相关管理部分持续强调进步信用贷款占比的呼声之下,仍犹豫不前,除了信用卡之外,普通消费者想要获得一笔银行信用贷款都不容易,何况这类近些年新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呢?
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简单,据说挣钱能力又强,开出的薪酬也很勾引人,很多银行的老员工都跃跃欲试。小徐就是此中的一员,他从某城商行跳槽到老东家控股的消费金融公司已经工作一年多时间了,一过去对方就给了一个部分负责人的位置,新公司承诺的薪资待遇较先前差点翻了倍。
但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新东家承诺的满薪他是一次也没拿到过,而各种KPI指标扣减一次也没落下。在业务条线,消费金融公司主要有两大块,此中之一就是每天到处跑,跟老东家和其他中小银行打交道,乞贷还钱,这类部分薪资较低但比较稳固;其二就是零售业务部分,负责信贷领域的风控管理。
有海外求学经历的小徐为了挑战高薪,深思熟虑之下,进了此中一个零售业务部。过去第一年一切顺利,在信科部分的各种模型下,不停地放款,确保将每一分借来的同业资金都尽量转化为生息资产,这也是公司的经营策略。
放款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只要客户通过线上的授信审批,他们要做的就是尽量引导借款人用足额度即可。
然而风险总是滞后的,公司的贷款最长期限为1年,这也是全部消费类贷款的最长期限。一年半之后,小徐所在的部分终于将逾贷比(逾期贷款与存量贷款的比例)做到了16个百分点以上,这个数据要是搁在他之前的城商行老东家,恐怕日子也就没法过了。
只要是放贷机构,就一定会有不良,就算是宇宙大行也无法避免这个究竟,但若是不良率上双,这就不是正常的事了。
毕竟逾期或不良不能代表实际损失,按照公司的要求,谁放款谁负责催收,小徐终于开始觉得有压力了。
但细算下来,16%的逾贷比之下,公司仍然有挣头。通过各种催收,实际不良贷款(本金大概利息逾期超过90天才正式划入不良贷款)总算有了下降,但也超过了10个百分点。
公司放出去的贷款利率一般都维持在年化23%左右,不停没有超过24个百分点,假如不良率不超过15%,扣除同业借款利率5个多点,依然还有很大利润空间。
在小徐看来,这种长期的高利息和高不良率同时存在的局面是不可持续的,他已经切实感受到了压力。按照公司的最新部署,经营策略开始有了调整,从最开始的注重增量挖掘转变为存量维护。
能进入公司存量维护名单内的客户都是“优质”的,之以是这里将“优质”二字加上了引号,只能说明这是一个相对状态。
能申请银行贷款的客户,有谁会乐意通过消费金融公司来申请网贷呢?相比之下,消费金融一万元的利息可以超过银行机构四万元贷款利息了,这确实是一个不对等的条件。
作为一名消费金融公司的部分负责人,小徐自己也意识到公司的贷款利率定价着实太高,但他也清楚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只管利率有下调空间,但这个空间是很有限的,毕竟坏账损失在那摆着,只能指望那些在银行无法获贷,但又诚实守信的客户来维持公司利润。
一方面,面对一时半会确实无法催收回来的贷款,呈送给公司授信管理委员会审批后,接纳核销方式处理。另一方面,还得继续做好存量客户的维护管理。在新增客户方面,已经不再那么激进了,公司的不良率整体进入一个稳固期。
面对“优质”客户,按常理来讲,理应在利率方面进行优惠倾斜,但为了给股东有更好的交待,通常在公司内里,谁也不敢提说这个议题。
借款人的尴尬处境
正如前面小徐说的那样,假如不是银行不给乞贷,谁会去消费金融公司乞贷呢?在客户资质方面,假如说大银行将金字塔顶端的那一部分筛走了,剩下的身子部分就会被股份制和中小银行瓜分殆尽,作为消费金融公司,只能“矮子内里拔将军”了。
小杨曾经经营过两家洗脚店和一家餐馆,也风光过很长一段时间,但全部的一切都在近来两年变得糟糕起来,而最糟糕的事情就是他在好几家消费金融平台上借了钱。
终极,那些钱是还不上了,洗脚店和餐馆也尽数盘了出去,还不敢细算身后的欠账,他只知道每天的利息负担就差不多有五百元上下。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来看,小杨已经停业了。
现实也确实如此,他的通讯录内里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他欠下了很多钱。
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小杨还想通过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东山再起,手机上下载了20多个APP,除了偶有一两个给予授信数千元之外,大部分都是返回一句“对不起,您临时不符合某某条件”而遭到婉拒。
说来也怪,一面是各种平台借不到钱,另一面又是各种推销贷款的电话不停打进小杨的手机。在一个平台借过钱,仿佛全天下都知道他差钱很厉害。
但真等他下载好对方所说的软件,输入各种信息之后,依然借不到钱,之后他再也不动这个心思,消散在大家的视线已经快一年了。
小杨曾经去打印过一次信用报告,整个报告长达12页,在信用查询记录栏里,因“授信审批”而查询的次数一眼望不到头。那些平台在网络到他的个人信息之后,已然将他放弃了。
估计平台的评估模型内里,小杨早已不在“软柿子”的行列。
金融监管从业者,本心做事,用心行文,如有帮助,欢迎关注,我们一起成长!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