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贷款综合] 网贷自杀的人,真的是活该吗?

[复制链接]
宝儿 发表于 2019-9-2 12: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提起网贷自杀,已经很难触及我们麻木的神经。
我们见过太多深陷网贷泥淖的人,贷款越滚越多、缺乏还款能力、被催债轰炸,最后走投无路,崩溃自杀。社会新闻滚动播放网贷引发的轻生事件,依旧阻止不了下一个悲剧的发生。
2016年3月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大二学生郑德幸,赌球成瘾,以班长身份盗用了28名同学的个人信息,在14家校园金融平台贷款近60万元。他曾给同学写欠条,辍学打工,但欠款像一个无底的黑洞,吞没了他——他从青岛一家宾馆的8楼跳下,结束了21岁的生命。
2019年1月
江苏28岁女子徐蓉,从2017年开始借网贷高消费,还不上就找新平台借款,拆东墙补西墙,累计到手30万,各平台欠款却高达200多万元。为了还款,她借遍亲朋好友,诈骗朋友刘俊22万元。2019年1月4日,在网贷公司、债主和刘俊的多方压力之下,她买了八瓶农药,在出租屋里毒死儿子后自杀。
2019年2月
21岁的冯洁是一名舞蹈演员,2015年在一家网贷平台上借了4000元买手机,从那之后就走上了以贷养贷的道路。根据她的手写账单,她的欠款在三年后滚到25万元,仅2018年12月就要还贷款31489.25元。今年2月26日凌晨,她从17楼窗台跳下,但并未获得解脱,她死后很长时间,手机每天仍被频繁催债。
类似的惨案越多,人们越是无法理解借网贷的人,甚至有人觉得他们活该,明知道有那么高的利息,明知道自己还不起,为什么还要不计后果地往里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当初谁叫你借的,自己活该”,这句话讲起来很轻松,但就如同对吸毒的人说“当初谁叫你吸的”同一个道理,尽管每个借款人本身存在问题,但这不等于,提供毒品的人是无辜的。我们知道毒品是绝对不能碰的,因为它会让人成瘾,这跟意志力强弱没有绝对关系,但是很少有人告诉我们,网贷也会成瘾。
越穷,越被蒙蔽双眼

有些网贷的高额利息,是摆在明面上的。
譬如“714高炮”,贷款人借1000元到手700元,其中300元以服务费的条目被扣除,7天后就会接到催收电话,逾期还有高额的罚金,每天40到230元不等。这种高炮的年利率甚至高达1500%,曾有用户借7000多元,3个月时间滚成50万元。
还有变相的砍头息,曾有人在闪银上贷款1000元,分三期还款,第一期需要还款379.65元,第二期需要还款340.02元,第三期也是340.02元,总计需要还款1059.69元,看起来利息并不高,但贷款实际到手是790元——扣除160元的新人担保白条和50元自动款项,借款的实际年化利率是199.38%。作为参考,国家法律规定的利率是24%和36%。
正规平台的手法比较隐蔽,虽然合同把利息写得清清楚楚,但实际利率却是另外一回事。譬如较为盛行的等额本息还款,利息看起来不高,但每一期可用本金不断减少,还款利息维持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际的还款成本越来越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网贷平台的套路让人眼花缭乱,但大多数非法高利贷是可以识别的,所以借款人明知道是个坑,为什么还要飞蛾扑火般地往里跳?
行为经济学中有一个稀缺性原则:如果某项资源特别稀缺,比如金钱和时间,那么人的注意力就会被稀缺的资源吸引,视野里容不下别的事,甚至智力也会随之下降,就算是有风险,他们理性上也意识不到。
更具体来说,金钱的稀缺会导致管窥之见带宽不足。管窥,是指从管子里往外看,人的视野会变得非常狭窄、短浅;带宽,是指我们的心智容量,就是在固定时间内可传输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举个例子,穷学生撸网贷,甚至有大学女生借裸贷,就是因为金钱的稀缺使他们全部注意力都在搞钱上,一门心思只想着要钱,再高的利息,都是管窥之外的画面,很难进行理性判断。彼时彼刻,他们满脑子都是借到钱之后买买买的画面,或者沉浸在赌球赢钱的美梦里,还不上的顾虑偶尔也有,但很快就会被抛到九霄云外,只是不顾一切地往火坑里冲。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钱和钱是不一样的

而且网贷借来的钱,跟自己辛苦打工挣到的钱,是不一样的。
这是因为,不同类型的财富或者货币收入,之间并不具有完全的替代效应。
钱就是钱。同样的10000元,是工作挣来的,还是赌博赢来的,看起来没什么不同。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待这两笔钱的方式会很不同,一般来说,你会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存起来舍不得花,而如果是一笔意外之财,可能很快就花掉。
所以赌徒的口袋,永远是空空荡荡的。
这是行为经济学上有限理性的另一个方面:钱并不具备完全的替代性,同样是100 元,但在消费者的脑袋里,分别为不同来路的钱建立了两个不同的账户,挣来的钱和意外之财就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芝加哥大学萨勒(Thaler)教授所提出的“心理账户”的概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今晚打算去看场电影,票价是100元。当你出门的时候,你发现自己弄丢了一张地铁卡,面值也是100元,那么你还会去看电影吗?
稍微变换一下,如果你出门的时候,发现弄丢的是电影票,而且当前是1991年,根本没有线上支付凭证那种高科技,如果想看电影,只能再花100元钱重新买张票,你还会去看电影吗?
实验结果显示,弄丢地铁卡的时候,大部分人依旧会选择去看电影,但是弄丢电影票了,大部分就会选择不去看了。同样是损失100元钱,为什么人们的行为方式却这么不同?因为心理账户的存在,你把地铁卡和电影票归到了不同的账户中,所以地铁卡账户的变动不会影响电影票账户的预算和支出,但是弄丢了电影票和重新买的费用被归入同一个账户,看起来你要花200元去看一场电影,当然就觉得很不划算了。
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人们会把网贷得来的钱,和辛苦挣来的工资,归入不同的账户,所以在花网贷的钱时,一般就会大手大脚。而且网贷来钱实在是太容易了,很多贷款平台都主打“门槛低、无抵押、免担保、放款快”,只需下载几个app,拿一张身份证,甚至一个手机号或者芝麻信用分,简单几步操作,几分钟就能到账,二次借款甚至只需几秒钟。这种轻松得来的金钱,看起来太像意外之财了,会被纳入一个叫“天上掉馅饼”的心理账户,即使一掷千金也少有心理负担。
2019年借网贷自杀的徐蓉,她每个月工资4000元左右,但在朋友圈里,儿子穿的羽绒服就要两三千,她自己一套化妆品接近3万元。这种跟工资水平严重不对等的奢侈消费,正是一种心理账户的错觉,因为在潜意识里,这是不一样的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棘轮效应

而高消费这种东西,是会让人上瘾的。
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曾提出棘轮效应(Ratcheting effect),是指人的消费习惯有不可逆性,容易往上走,但难于往下降。一般来说,在收入达到某个水平以后,人们的消费会维持在某一层次,当收入增加,人们的消费水平也会随之增加;但收入减少时,习惯了高水平生活的人,多半不会立马降低消费水准,而是继续维持相当高的消费水平。即人的消费“指标”一旦上去了,便很难再降下来,就像棘轮一样,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用一句俗语来表示,就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刚开始你只是想贷款买一只新手机,后来想配一只新的无线耳机,还想要一台新的单反,再后来想要一个新的名牌包。到了还款日,你当然可以拿工资去还上个月的贷款,只是这个月要怎么消费开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吗?
消费棘轮告诉你,太难了,一旦开启了高水平消费的大门,你就很难再回归过去的简朴生活,摸过香奈儿的手觉得普通帆布袋硌手,习惯苹果手机的嫌弃普通安卓跟不上自己速度,消费是不可能降级的,甚至有人说“戒掉性、戒掉爱都不稀罕,稀罕的是戒掉高消费的行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于是要维持高水准消费,还要填补过去的口子,就要开始“以贷养贷”借钱消费,一个接一个地撸网贷,新口子越来越多,利息越滚越大,但那都不重要,新款包包是必须买的。
长期沉浸在网贷带来的纸醉金迷中,这种生活,实在轻松又愉快——不用努力赚钱、不用压抑自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仿佛全世界都是你的。
到达这个阶段,借贷人的心智在某种程度已被摧毁,很快进入一种“我的努力变廉价了”的误区。设想一下,你996起早贪黑干一个月,到手是一万元,交完房租水电,仍然买不起那个心仪已久的戴森吹风机;而借网贷只需要在手机上点几下,立马实时到账一万元,买了吹风机,还能再凑一个吸尘器,惊喜之余,你会不会有点不平衡,觉得自己的劳动太没有价值?
网贷成瘾的人很难走出去,一方面是高消费习惯难以刹车,一方面是价值观的崩溃。很多人的金钱观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否定劳动的价值,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怀疑,有正职工作的人逐渐失去努力赚钱的积极性,觉得自己以前的奋斗没有意义,或者来钱太慢,于是继续搞“快”钱,甚至走上违法诈骗之路。
事实上,哪有容易来的“快”钱,绕了一圈,借贷人不过再次陷入了心理账户的迷思。心理账户不等于真实的银行账户,无论你潜意识觉得自己多么有钱,有些钱来的多么容易,网贷平台的窟窿,都只能用真实的金钱去填补而真实的金钱,只能依靠真实的劳动来获得,这注定是一个不平等的抵押,你想要快乐,但快乐是短暂的,而痛苦是真实而绵长的。
网贷成瘾的人当然是可恶的,他们背负永远还不完的债,承受无孔不入的暴力催收,看不见生活的希望,甚至走上极端,这是因为他们贪婪、虚荣、不懂节制。但我们别忘了,他们身上的人性缺陷,也是一步步被豢养长大的。
泛滥的网贷平台就像一个个手持诱饵的捕猎手,一步步俘获借款人,先养肥,再收割。很多人难以抵御这种诱惑,我们能做的,只有离它远一点,再远一点。或者说,请它们离我们远一点,把吃人的老虎关进笼子里,就像毒品一样。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粉丝

102帖子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创意金融

官方微信

APP下载

全国服务微信/QQ:

731804575

公司地址:成都市锦江区通汇街345号

运营中心:成都市锦江区通汇街

邮编:610066 Email:wxcydz#qq.com(把#换成@)

创意金融仅提供平台服务,所有贷款产品及展示信息均为互联网采集。贷款属于借贷行为,本站不提供代办服务。借款风险自理,责任自担。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035号  蜀ICP备17006511号-1